20240303 我们的课,都是围绕它的(What is Adhyatma?)

Spread the love

身为瑜伽的学生,
一定会好奇这个问题:何为灵性/真我?(What is Adhyatma?) 且听普尚吉如何说,摘自:《瑜伽体式——灵性/真我的研究院》(YOGASANA–AN ADHYATMIK ACADEMY)

“普尚吉语”发布

何为“灵性/真我”(Adhyatma) ?
灵性/真我(Adhyatma),乃古代印度吠陀哲学和信念中概念,是“三位一体” 的一个综合概念,即:

  • 由元素形成的(Adhibautika)
  • 由神性形成的(Adhidaivika )
  • 由真我形成的(Adhyatmika)

所以,
在吠陀的哲学信念中,“灵性/真我”是它享誉盛名的一个概念。

然而,“灵性/真我”往往被笼统地当作单纯精神上的、涳濛虚幻的、超越红尘的、超越世俗的玄乎其玄的东西,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非常基础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个概念。

“普尚吉语”发布

人,在世俗层面的行为或思想,其实是内层与外层的结合体,或者是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的结合体,我们做出任何努力背后的行为、手段、目的,都是由这些方面组成的,即:
// 宾语之“我”(Me)
// 主语之“我”(I)
// “我之所有”(Mine)
以及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世界构成的。 

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
1)我吃食物(食物,比“我”更外在) 
2)我读书(书,比“我”更外在)
3)我旅行(目的地与交通工具,比“我”更外在)
4)我挣钱(钱,比“我”更外在)。 所以,但凡涉及到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三个存在体,
即:主体——客体——载体

  • Subjective Entity
  • Objective Entity
  • Instrumental Entity

仔细的观察会显示和证实:在我们做出的行为当中,至少有一样东西不是我们的“我”,而是某些工具或物体或手段。

“普尚吉语”发布

当我们在生活中寻欢作乐的时候,会存在比我们的“我” 更外在的东西,那可能是带给“我” 这个主体很多快乐等感觉上的东西(客体之物),即某个外物或某个介质(Agent),是它在取悦我们的主体之“我”,我们对外物或外在的依赖,也会变得越来越无可取代。

我们的行动或实际体验的外在组成部分,注定让它毫无“灵性/真我”的成分,因此“灵性/真我”的一大本质特征就是:在我们的行动中,一定不能存在外在的任何构件;也就是说:“灵性/真我的行为”,完全是由我们自己内在的东西形成的。

“普尚吉语”发布

音乐,这一神圣的艺术,据说是由纯真的凡人献给灵性的一种修行方式,但音乐依然需要仰仗于从本质上本不是我们自身的某个乐器,那就不是灵性/真我的修行;如果需要仰仗于乐器、功放、音响,那依然不是灵性/真我的修行。
只有本质的瑜伽、真正的瑜伽,才是非常深广的灵性/真我的修行。

上圖為作者的官方學習平台, 如有微信帳號, 可在作者的學習平台直接購買.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權在海外建站, 歡迎與原作者確認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