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衔|《艺术创作认识论》课程的主题

《艺术创作认识论》这门课,不是讲艺术创作的方法,而是想让同学们体会一下禁锢自己理解力、想象力的基本因素,或者说,是想让大家理解一下“非理性主义”是什么意思。

“非理性主义”,是这门课的中心观念,四周课程都是围绕这一观念展开。

从 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在西方文学、艺术、社科领域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潮流。要理解他们在这些领域的各种各样的、我们中国人称其为的奇怪变态的作品,就得理解它的思想背景——非理性主义是怎么回事。

非理性主义并不是无理取闹、胡作非为、感情用事。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非理性主义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是多元化的,没有唯一正确的本质、规律和真理。

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则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元化的(或者说是二元化的:有正确与错误、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之分),有唯一正确的本质、规律和真理。

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欧洲的主流意识形态基本是理性主义,进入20世纪非理性主义逐渐兴盛,与理性主义平分秋色。在中国,做人要讲道理,做事要守规矩,也是千年来教育的主流。

今天,不论中西,艺术创作都讲究创造性,或者说要表现个性。个性就是表达出你跟社会、跟别人的不同看法,这个不同的看法就是在“正确”、“大家习惯的观念”之外的体会,就是非理性主义的追求。

要讲明白这一点挺麻烦,所以我用四节课的时间来解释。

第一节课的主题是“概念和概念指称的对象不是一回事”。

概念表达的意思是很简单的,而概念指称的对象却有无限丰富的含义、无限丰富的功能,我们的创造性来源于对超出概念的对事物的理解。这个观念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有很多思想障碍。

第二和第三节课,我想说明有什么常见的思想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理性主义。因为理性主义有真理,有确定答案,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生活也需要的一系列知识。不是说理性主义不对,也不是说理性主义没有用(理性主义的辉煌成果是现代科学),但到了20世纪,人们意识到它只是知识和文化的一部分,还有理性主义没法规范处理成正确答案的广阔领域,比如艺术、人文等。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单纯的理性主义教育限制了我们对生活的“另外理解”。

第三节课简单介绍了叔本华和尼采,这两个人从道德、生活意义、生活方式的角度,突破传统“正确的、集体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规定,提出以“虚无主义”为背景的多元道德观。这个“虚无”,不是生活没有意义,只是指出生活没有唯一正确的意义,你为什么而生,应该由你自己决定,别人只能提供参考和启示,不能为你决定。

我举这两个人的观点,不是让大家赞同或反对,而是想通过实例,让大家发现在权威灌输的“正确人生意义”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

可惜,大多数同学还是陷入了赞同或反对的二元状态。

不论你赞同还是反对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因为你心中固守着一个“正确答案”,你用自己这个无意识的“正确答案”指点江山很容易。我来来回回胡扯各种观点,惹得好多同学反感我,不是为了让你批判我,我一个无名小卒,你即使批得我哑口无言又有什么意义?无非是想让你产生“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心中那些支配着你的观念、情感和行为的“正确答案”。理性主义提倡“反省”,非理性主义提倡“突破”,都是要以这种“自我意识”为基础。

可惜,我失败了。

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中,我把第四节课应付完。

第四节课讲“符号学”,它是 20 世纪中后期产生的一套理论,试图用理性主义的形式把折腾了上百年的非理性主义条理化,让人更容易理解:如果我们不被概念束缚,不把概念所指称的“事物”当作纯粹客观事物的话,这个思想、这个文化该如何整合?符号学就是要完成这个任务。

四周课的内容只有一个,就是“概念和概念指称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儿”,就是“非理性主义”。理解了这一点后,你的思想就能够放开,对事物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道德的理解就能够放开一些,就能够根据自身的体会产生一些不同于传统观念的东西。在此基础之上你才可能做一些真正的艺术创造。

在结课作业里,有同学说:陈老师会画画吗?他有什么资格教我们艺术创作?

我不是教你们技法,是教你们思考。

又有同学说:我对哲学不感兴趣,不想把事情搞那么复杂,我只想活得简单、开心一些。

对这些同学的说法,我还是满意的,因为他们是真诚的,没有对我说假话。

谢谢讨厌我的同学的真诚表达!


陈衔说
把哲学、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玩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zh_T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