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衔|对“中国画”的联想

看到“中国画”,你能联想到什么?

不是看到一幅真的中国画,而是看到“中国画”这三个字,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测试你对艺术多样性的想象力。

这三个字就是一个概念,也许你认为,所有的中国画都可以填进这个概念里,理论上这么理解是对的。可实际上,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三个字包含的只是他知道的那些中国画。

打个比方,如果世界上存在的中国画有100万张,但这个人只知道10张,那他填进“中国画”这个概念中的作品就只有10张。如果他对这10张作品都不感兴趣,准确表达,他应该说“我对这10张中国画不感兴趣”。但在他的脑海里,这10张画和“中国画”是相等的,就会说:“我对中国画不感兴趣。”在逻辑上,这个人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以偏概全,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是不对的。可有这个毛病的人,是不会知道自己以偏概全了。他只知道10张国画,都不感兴趣,所以对中国画不感兴趣,没毛病吧。

“中国画”?不就是那些黑不溜秋的东西吗?没有西方绘画好看,更没有动漫、游戏有意思。这话有错吗?

没错,在他的认知范围内完全没错。

这时,你若指出他有问题,什么井底之蛙、被信息茧房所困等等,纯属找骂,自讨没趣。

有可能跳出茧房吗?在“无限天地”中遨游?不太可能!顶多从小茧房换到大一点的茧房。

上大学就是换茧房的时机,拓展中学形成的眼界。不感兴趣,不是因为那些东西没意思,只是你不懂、看不出其中的意思而已,没意思的地方就是你的视野盲区。美术史课没意思?艺术理论课没意思?设计专业的,对绘画没兴趣;绘画专业的,对设计没兴趣……除了中学以来就有意思的东西,除了专业小圈圈里那些东西,就没发现点别的有意思的东西吗?没有在以前不感兴趣的领域产生新感受吗?

中国美术史课,就是拓展对“中国画”的认知,从内含10张、20张的规模,扩大到2000张。然后,会怎么样呢?然后再说!

附几张中国现代画家郭利伟的作品。他199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搞设计的,后来转绘画,纸上丙稀,西画材质,但画的内容又有浓重的中国味道。工业设计、西画、丙烯、国画,几个不同的领域,让他玩通了。

↑景物研究 No.01 布面丙烯 90×60cm 2015

↑相非相 No.36 布面丙烯 140×200cm 2018

↑想园系列 No.79 布面丙烯 80×130cm 2015

↑心游大荒 No.41 布面丙烯 300×200cm 2022


陈衔说
把哲学、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玩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zh_T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