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2013年开始接手上广州美术学院的西方美术史课程。
刚才刘可老师说,我的课出勤率特别高,但这个西方美术史课不是这样。如果应到100人,不点名的话,来的学生大概二三十个,旷课率70%-80%,看来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不在少数。
为什么不感兴趣?老师讲得不好吗?应该不是,因为我讲得挺好的,不至于旷课率这么高。那是为什么?我想,可能是课程展开的思路,或者说框架有问题。
我今天就讲这个问题。
美术史是视觉图像的历史
美术,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但我喜欢用另一个词代替它——视觉传达,或者“视觉艺术”。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听觉去表现和感受;舞蹈是肢体艺术;文学是文字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是以视觉形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艺术门类。
如果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话,那么美术史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视觉形象的历史?或者理解为是图像的历史。
那么,讲美术史,到底应从图像入手,还是文字入手?
“图像入手”跟“文字入手”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浏览一下现在使用的课本,请大家关注每一页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大概1∶1?如果是其他类书籍,1∶1的图文比真是插图极丰富了。但这是美术史,是介绍视觉图像历史的书,图片还是太少了。

我们课本的图文比例平均约为1∶1

《加德纳艺术通史》的图文比也是1∶1左右
注意,我不是说这个课本不好,现在所有的美术史课本都是这样,比如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体量大多了,800多页,是美国艺术专业学生学艺术史的课本。你看它的图文面积比例,是不是跟我们的课本差不多?都是1∶1左右。
1∶1有问题吗?我觉得有问题,文字占的分量太多,图片占的分量太少。我的理想图文比例是500∶1,图像占500,文字占1。这不是画册吗,哪里是教科书的结构,太荒谬了吧?
不荒谬!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把文字变成图像
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本,从第7章到第13章的6章内容中,介绍了205位艺术家,用了297幅插图。艺术家人数和插图的比例,平均为一个艺术家配1.5张图,这个配图数量够不够?不够。
不够是什么意思?比如说,“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书上这么一句话,老师讲课的时候可能一带而过,学生即使记住,也只是记住一句话,无法唤起相应的视觉图像。但是,学习美术史,学生应该是在大量视觉图像基础上辅助以文字的重点提示,而不是死记一堆无法与图像建立关联的文字。
所以,要把文字变成图像。需要多少张图可以把“莫兰迪几乎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变成视觉印象?

莫兰迪的两幅作品
用两张图来解读这句话,大家的感受明确吗?能不能明确感受到莫兰迪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

莫兰迪的五幅作品
什么叫明确?我们换个比例,换成5张。为什么5张?因为课本中配图最多的艺术家,一个人配5张。配5张图,对这句话的印象会不会深一些。

莫兰迪的60幅作品
可我觉得还不够,如果配60张图是什么感觉?第一张是1916年画的,最后一张是1964年画的。莫兰迪出生于1890年,1916年26岁。在20多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画瓶子。什么时候去世的?1964年,莫兰迪画瓶瓶罐罐一直画到去世。其实他一辈子画的瓶子远不止这些,我只是列出了60张而已。你看这60张的阵列,从视觉的角度,是不是对于他“画了一辈子的瓶瓶罐罐”更加印象深刻?
表达一个艺术家的风格、面貌最好的方法是视觉的、图像的,而不是文字的。用一张图够吗?两张够吗?5张够吗?向学生展示他一生的全部作品,才是最直接、生动、深刻的方法,但实际上做不到。那用多少张?在能做到的前提下,30-60张,效果不错。
看到莫兰迪画这么多“一样的”瓶瓶罐罐,不用我多说,你就会想,他干嘛要画这些东西?不无聊吗?你如果产生了这个问题,真是特别棒,这正是教师讲莫兰迪时要解释的重要问题,现在由你发自内心地提出来,是不是就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解了?是不是对美术史产生兴趣了?
看图要看高清图
第二个问题:欣赏一件作品需要多大的尺寸效果最好?
原大,看原件效果最好的。
可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绝大多数作品我们都没条件看原作,只能看复制品,那就应该看精度尽可能高的复制品。

勃鲁盖尔 1559 尼德兰谚语 木板油画 117×163cm 柏林画廊
什么叫做精度尽可能高?比如,这是北方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一位叫布鲁盖尔的画家的一幅画,《尼德兰的寓言》,我只说这幅画的名字,估计大家也看不出个所以然,然后就翻页过去了。

《尼德兰谚语》局部: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如果这张画足够大的话,能够看到很多的细节。各位看右下角这个位置,有一个人趴在长桌上,左手勾着面包,右手离另一个面包还差点儿距离,表达了尼德兰的一个寓言——够得着这个面包,够不着那个面包——意译过来是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挺好玩的对不对?
艺术很有意思,艺术史也很有意思。觉得没意思是没看懂,看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画面太小看不清。课本里的插图,基本上都是身份证大小,根本看不清细节。没有细节,怎么可能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呢?
《尼德兰的寓言》这幅画一共表现了100多个寓言。

《尼德兰的寓语》局部: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懊悔
再看一下,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右下方,一个穿绿衣服的人抱着一个桶,桶打翻了,白色的东西撒在外头,这个寓言是:“不要为打翻的牛奶懊悔”,但他打翻的不是牛奶,是白粥。

《尼德兰的寓语》局部:“蓝斗篷”
画面中间有个老头披着蓝斗篷,后面站着一个穿红连衣裙的女孩子——老夫少妻——老男人一定会被戴绿帽子,只不过人家不是绿帽子,是“蓝斗篷”。
看不见细节,哪怕是大师之作,都变得平平淡淡,一翻就过去了,多可惜。这些作品的含义,这些作品的价值,在学生们没有视觉感受的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讲它们的重要性,不是白费功夫吗?
所以,我觉得上美术史课,首先让学生读图,一是清晰地看,二是大量地看,有了这样图像的基础,教师再画龙点睛,做一些文字解释,他就能听懂。只要能听懂,他就会感兴趣。
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学生对美术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他听不懂,而课程并不深奥,听不懂的原因在于没有基础,没有基础的原因在于没有大量读图,缺乏大量的、系统的、清晰的视觉印象积累。
看高清大图才能看到细节,才能够体会到作品趣味。
再举个例子:这是英国画家透纳的作品。他喜欢表现一种空气的、朦胧的、动态色彩的感觉,很革命性的一个画家,但看他的画总觉得很空洞,没什么内容。是没内容吗?手机上显示这么点儿尺寸,的确看不出啥。但点开它,放大看……

透纳 1835 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火灾,1834年10月16日 布面油画 92×123cm 美国费城美术馆
这张画画的是英国国会失火,左面大火冲天,如果你看到不但桥上全部都是看热闹的人,近处也都是人。那边的火烧得热闹,这边人山人海看得更热闹。这两部分都能看到的话,这张画既有气氛,又有细节。但如果缩小了,趣味就少了一半。

画面右边:桥上是看热闹的人,虽然画得不清楚,但气氛很足

画面右下角:桥下也涌动着看热闹的人群
再强调一遍,学美术史的基础是:第一,要看大量的图;第二,要看大张的图,要精度高的图。
有对比才能有判断
讲美术史,文字语言一定要在视觉图像基础上才有意义。
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印象派,注意表现日常生活,特别是对外光的研究跟表现,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只在画室里作画的传统,摒弃了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
这句话怎么讲解?照本宣科念一遍?枯燥乏味不说,关键是浪费了这个知识点。教美术史,需要把文字里的含义转换为视觉感受。把语句中的关键词图像化。
我从上面那句话中选出两个关键词,“16世纪以来”和“棕褐色调”。按说这两个词非常简单,不需要怎么解释,但是不需要解释的地方,反而更需要解释——用视觉,而不是用文字解释。
“16世纪以来”是什么意思?不要用文字说,不要用口语说,用图像解说;“棕褐色调”是什么意思?好像大家都明白,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像都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这个状态。

左边是棕色调,右边是印象派的彩色调
传统的方法会这样解释,左边那幅是棕褐色调,右边那幅是印象派,画的是帽子店,画面各种颜色都有,不是棕色调。用两幅图来说明棕褐色调跟非棕褐色调的区别。
这样行不行?当然可以。够不够呢?非常不够。怎么才叫够?我们还是放出大量作品。

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画家拉斐尔的60件作品
既然是“16世纪以来”,我们就去找16世纪的画家。这位是16世纪的文艺复兴盛期最有名的画家之一,叫拉斐尔,把他的60幅画放在一起,不看细节,只看整体,整个屏幕是什么色调?大家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很难判断这是什么色调啊。为什么你说不出明确的判断?因为判断是建立在对比基础上的,没有对比何来判断?所以我们先做一个对比。

17世纪的伦勃朗的60件作品
这是17世纪的伦勃朗,把他的60张画放在一个版面上,仍然不管细节,你看它整个色调,是不是特别暗?是不是棕褐色?直接就叫酱油色调吧,还是老抽。

17世纪鲁本斯的60件作品
从拉斐尔开始,就是从“16世纪以来”,拉斐尔的整体色调有点深了,到了伦勃朗,17世纪,色调已经是典型的棕褐色,再往后看,鲁本斯是不是也很深?其实当我在这里说很深的时候,相信大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很深”的概念,我们一步一步往下看,最终能够看出“很深”。很深的“很”,是一个比较词,必须在比较中才能理解。

17世纪法国风景画家洛兰的60件作品
这是17世纪的法国叫洛兰的风景画家,又把他的一堆画排在这里,风景按说经常都是蓝天白云,整个色调应该是很明亮的,但是,他还是很深,很暗,虽然没有伦勃朗那么暗。

18世纪法国画家大卫的60件作品
时间再往后走,18世纪末期的学院派画家大卫,他的也是深色调。

19世纪莫奈的60件作品,是不是整体色调明显变亮了?
好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近400年里,画家的画都是深色调,再看看印象派是什么色调。这就是印象派,莫奈的风景画,整个色调是不是明快了很多。

20世纪莫兰迪的60件作品,色调也是浅淡的
我们不评论好坏,只谈论画面整体色调,是不是从印象派开始有了很大改变?印象派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再看后面一个画家,莫兰迪,20世纪很重要的一个画家,就是画瓶瓶罐罐那位,他的整体色调是不是不像印象派之前那样暗了?
仅仅通过文字去说“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是不是没有通过图片表达更加明确,更加清晰?
美术史的文字是说明图像的,可是如果在课本里,在讲课中大量出现的是文字,不是图像,我们就缺乏学习美术史的基础。所以我认为1∶1的图文面积比例,文字太多,图片太少,应该变成是500∶1。我用整版整版的图,说明“16世纪以来千篇一律的棕褐色调”一句话,是不是500∶1,是不是效果更好?
理解别的人,才能理解这个人
维米尔,很多人都知道,喜欢画在窗边的人物,或者读信或者倒牛奶什么的,课本里配了三张插图,我配20张。美术史书上介绍他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

维米尔喜欢画在窗边的人物
可是,“属于17世纪荷兰小画派”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深入一点理解?我喜欢在这些非常浅显的话语里,找一些觉得还不能理解的地方。
维米尔属于荷兰小画派,对这句话还缺乏视觉想象。小画派里应该有好多人,维米尔只是其中一个,其他画家是什么样的呢?书上没有说,是不是一大缺憾,是不是应该给大家看看其他画家什么样,在对比关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维米尔。
荷兰小画派当中还有一个画家叫霍赫,列出他的20张作品。

这是霍赫的作品,是不是和维米尔的很像?
这不是维米尔的,但乍一看是不是觉得和维米尔的风格一样?人物都在房间里,都在窗边,都是家庭妇女的琐碎事情。几乎一模一样,对不对?所以他们叫荷兰小画派,属于一个流派。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更清楚为什么叫荷兰小画派了?而且再多想一些,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人都画这种题材,几乎一模一样,但是维米尔的名气比霍贺大得多?老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看图过程中,你脑子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就上道了,哪怕教师没有为你解答,今后你也会用各种方式为自己解答。
上美术史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或者到图书馆大量翻看画册,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想理你,他们离不开的是手机和电脑,对图书馆早没兴趣了。
但是,只有在课前大量、系统地浏览相关艺术史图像,才可能有兴趣、有效率地学习美术史。他们不去图书馆看画册,能不能把画册的内容送到他们的电脑里?
建立一个美术史电子图库
今年二月一放寒假,我就在家开工,为美术史课程建一个图库。
我是这么规划的,选择400位艺术家,为每位艺术家配30张左右的作品图,每张图片注明年代、题目、材质、尺寸、藏地。图片在淘宝上买,尽量高清,图注在谷歌上搜。
为什么确定400位艺术家,前面说了,课本介绍了205位艺术家,他们的重要作品在我图库里头都应该有。但我要比205这个数翻一倍,为什么?
这205位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可是,“最重要”是什么意思?讲理论的老师满嘴跑的都是这个“最重要”,那个“最重要”,却不注重解释,往往一带而过成为烂词。这些词儿应该用图像的方式把它给解释清楚。
什么是“最重要”,请不要用文字解释,用图像解释。
当你把最重要的画家放出来,想让大家感觉到它是“最重要”的时候,必须把二流画家也放出来,用二流画家衬托一流画家,别人才能体会到一流画家“真牛”,这个“真牛”才是“最”的意思,所以,“最重要”,一定要翻译成图像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字。
因此,我准备找400位画家,其中200位可能是二流的,就为了衬托一流画家。有对比才有理解。
我自己学美术史,有感受,一开始学的时候,这个也是大师,那个也是大师,大家都是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大师,所以大师在我眼里变得是平平无奇。
如何在学习者眼中让大师成为大师?只能是对比,把比他们差一点的人也放出来。所以选择400位艺术家。
每位艺术家,计划配30件作品,不过有的人找不到30件作品,有的人会超过30件,只是平均30件。了解一位艺术家,至少要看30件作品才能找到感觉。
400位艺术家,每人30件作品,这个电子图库就有一万多件作品。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美院学生应该有万件作品的视觉印象在脑子里,打下这样的视觉经验基础,以后你不论是从事纯艺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有好处,虽然现在的我说不清楚好处是什么。

每个文件夹是一个画家的作品集,我已经完成了60位画家的图库
从二月份到现在,我完成了60位画家的图库,一个文件夹就是一个画家。还有340位没做,340位要花多少时间?我准备花一年到两年的时间。两年之后,也是我退休的日子,如果能把这个图给做好的话,算是给我的教师生涯划个句号,一个自我赠送的项目。
多轮循环学习法
跟这个图库相配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和课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课本,我把它叫做“线性的”“一次性的”学习方法。
线性就是按时间线,从古到今把所有的艺术家,把所有的作品都排列起来,排成一个线性结构。
“一次性”是指:课本是一次性一个一个艺术家讲一遍,不再重复,学生就应该理解,就应该记住。这个教学方法合适吗?从课本写作的角度来说,这么写是合适的,可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这么简单。
我回想自己学这些东西,一开始只是朦朦胧胧、半懂不懂地看一遍,大致扫一遍,很快就忘掉,但会留一点印象,可能某一个点印象比较深,就去吹牛。跟别人一吹,人说你这地方好像说得不对。发现不对,只好回来重新翻一遍书,这是第二轮学习。
翻一遍书就清楚一点,清楚一点,继续吹牛,又被别人指出毛病,再回来翻书补充,就这么一轮一轮地在不要脸中进步,知识结构开始丰满起来。我把这叫“多轮学习法”。
跟图库相配的是“多轮学习法”,至少反复四轮。
第一轮:极简大纲
第一轮先背诵一个极简大纲。就是下面这个,其实就是我们课本的目录。

现在的学生多讨厌背诵,一说背诵学生就“啊老师不要嘛”地乱叫。我知道他们这个死德性。但是,为了学习效率的提高,现在一定要背,而且背这个极简大纲很容易,就这么点儿东西,20分钟就背下来了。把它背下来,第一轮完成。
为什么要背这个极简大纲?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在手机、电脑上,已经接触了不少艺术作品,视野并不窄,只是效率不高,不高是因为看的东西都是碎片式的,脑子里没有一个框架。第一轮的背诵,就是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就可以往里塞东西,以后的知识就开始有条理了。有系统、有条理的知识,就是专业跟非专业的区别。有系统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否则只是八卦吹牛。
第二轮:简单框架
第二轮学习,在每个阶段插入三位艺术家,三件作品,形成一个简要大纲
比如17世纪的艺术,最主要的风格是巴洛克。列出三位巴洛克代表艺术家:卡拉瓦乔、鲁本斯和伦勃朗,每位艺术家选一件代表作,记住就行了。比上一轮要记的内容多一点点,也不难。
按说用一件作品代表一个艺术家,真是挂一漏万。可我们不是初级吗?所以只能建立这么个简单框架。简单没关系,知道它简单就行,挂一漏万也没关系,知道他挂一漏万就行,就怕你不知道。
17世纪绘画,记住三个画家,三张作品。

卡拉瓦桥 1602 基督下葬 布面油画 300×203cm 梵蒂冈美术馆
第一张是卡拉瓦乔的《基督下葬》,不用多理解,有印象就行。

伦勃朗 1642 夜巡 布面油画 379.5×453.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第二张是伦勃朗的《夜巡》,这张名气大。

鲁本斯1617约 勒乌奇普斯的女儿被抢夺 布面油画 224×211cm 德国慕尼黑艺术博物馆
第三张是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名字比较长,记不住没关系,反正是俩男人抢俩女人。
记住这三个人三件作品就行了。这么简单?难道17世纪欧洲100年的历史,只有这三张画三个人吗?不是,其实有很多。但是你记住这三个人,记住这三张画,就相当于在一段时空中定了三个点,定了三个锚点。
有这三个锚点,以后再知道的东西,就可以跟它们作比较:卡拉瓦乔在伦勃朗之前,维米尔在伦勃朗之后……其他人都可以与记住的这几个人建立联系纳入系统中,知识和感觉就不会碎片、混乱了。
第三轮:翻看电子图库
有了第二轮历史简单框架,就可以翻看图库了,翻到哪个艺术家,只要想想他在历史框架中哪个国家、哪个时间段就行,随便翻看,想看谁看谁,反反复复,不着急。这是第三轮,是大量积累视觉感受的阶段。大概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这1万多张图都翻几遍。
有人说1万张图记不住,没关系,浏览就是了,这是无意识积累的过程,特别重要。
就像两个孩子,一个孩子20年的人生就待在村里头,另一个孩子20年的人生,全世界周游一圈,游完回来,能记住他走过的每一处吗?不可能的。但整个人的眼光、品位会变得不一样。人的学习分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培养视觉感觉,无意识的学习更重要。因此,第三轮浏览阶段,看图要量大,要有条理。
第四轮:结合文字理解流派、风格
第四轮,引入2万字对于流派、风格的名词解释。前三轮没有多少文字,图文比不是500∶1,而是1万∶1。但到第四轮,开始引入文字。不是文字不重要,而是文字这个重要的成分是后来才出场。必须有图像的基础,才能理解文字在表达什么。一开始需要的文字量不用太多,2万字就够了,这是第四轮。
第四轮之后,美院本科生的美术史就算入门了。
至于入门之后他会怎样,以后不再学了,还是在某个方面会继续深入研究,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超出本科西方美术史课程教学范围了。
这个建立在电子图库基础上的学习计划,我称之为“多轮循环学习法”。
这还是一套正在建设的方案,和现行的学校教学模式还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如何把这套方法跟学校现行模式协调起来,应用于教学,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想,我先把400个艺术家1万多张图的图库建起来,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在数字时代,用数字的方式教学
最后,我要补充一点,刚才我拿着这个课本各种嫌弃,说课本里图片太少啦,文字太多啦,等等,好像我在指责课本不好,指责作者水平不够。绝对不是,课本是纸质印刷品。纸质印刷品只能用这种少图多字的线性方式表达。所以,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我们正在离开纸质印刷时代,走进数字媒体时代。在数字媒体时代,能不能够利用图像储存、传播更方便、更便宜的特征,摸索另外一种学习美术史的方法呢,今天我讲的就是关于这种方法的思考。
谢谢大家!

陈衔说
把哲学、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玩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