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間其實有不少的人,只知道「囤積」學習資料,
例如囤課、囤書、囤老師,但不囤“學習”,不學習,
沒有給自己留消化時間。這相當於一個人不斷買各種吃食,放壞了都沒吃。
第二極易造成大量的浪費,而是浪費之後已沒有子彈打向真正該學的課程或書。
作為瑜伽這門學科的學生,本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我們的學習仍比較單一,
比如,只學習如何做出一個體式,對體式本身蘊含的瑜珈哲理,卻沒有學習慾望或更大動力。
這背後暗藏的深刻的原因是是我們的一些習性(Vasanas),是它們阻止我們走上瑜珈墊習練,是它們阻止我們不要去找尋真我,是它們阻止我們放下手上的教材,是它們阻止我們不去囤書、囤課、卻無法將我們手上的珍貴的資料,轉化為我們的探尋、求索的通道。
只有透過學習,才能認識問題;普尚吉語是個以學習為主的平台,不少瑜珈機構申請加盟這個平台,發心都是因為喜歡普尚吉的教育,西安的「阿詞學習小組」曾說:加盟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學習」。
在此,再次分享阿詞小組的新一期學習心得:
普尚吉 2020 全球工作坊 1-4堂課的 學習小結
學生June
1,關於書本:
這是第一次認真讀普尚吉的書,雖然他的書我都買了,但是一直在落灰。一開始讀他的書真難讀啊,每天都讀一遍,最後也寫不出心智圖,我感覺他的書裡面的思維架構是網狀的環狀的,但是我粗鈍的大腦構建不出來,後來看到阿詞在每本書第二節課都會寫出的導圖,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思維導圖。
從第二本書開始我努力讓自己不要太追求完美,先把導圖做出來,完成是最重要的。從零開始學習製作心智圖,一點點熟悉應用。
現在學習每本書比一開始要輕鬆一點點,還是需要不斷的讀很多遍,但是變得喜歡讀了。
2,關於阿詞的講解:
跟著這個學習小組聽阿詞講跟普尚吉書本相關聯的內容是我最大的收穫。她的許多話語就像是專門來敲醒我的,因此每節課結束後我都會聽著錄音整理每次課她分享的對我有觸動的內容,把它們寫下來。
知道不等於明白,明白不等於做到,這些被記錄的話語實踐於我的生活、人生,還需要不斷的去努力。
3,關於體位法練習:
第一次上完課,我心裡想,太棒了!這是真正的瑜珈課。疫情期間我上過Rajiv老師的課,他跟普尚吉是非常好的朋友,阿詞比起他們年輕這麼多,但是一樣讓我體會到了真正的瑜伽課。
上課過程中我體會到每次呼吸帶給我身體的變化,體會到如何不費力的做體式,身體在呼吸帶動下偷偷做出的調整,同時大腦特別安定清明。每次課程結束都身心放鬆、愉悅。
普尚吉 2020 全球工作坊 1-4 節課學習小結
學生楊珍珍
3.8日正式走進普尚吉語全球工作坊的學習。在此給自己前八次課的學習做個小結,為了了明了自見,還是用關鍵字來體現:
1、關於時間:
語音同步閱讀時間6小時,線上視訊課總計20餘小時,課前筆記加課後小結。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願意花時間在哪裡?在一切追求快的當下,能慢下來,逐句逐字在普尚吉的文稿中暢遊,是何等福報。
2、關於上師:
師者,所以教導授業解惑也,瑜珈必須跟隨上師學習。世俗一想到學習,第一就是要找個「好」老師,會給「好」老師有各種的標籤。其實不然,明師難遇是因為學生還沒準備好,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自然而然就來了。普尚吉語的學習,我所見即所信,感恩梁洪老師、阿詞老師的指引。
3、關於瑜珈教育:
接受過世俗中高等教育的我,在不惑之年接受瑜珈教育。讓我走進真正的瑜伽,深入了解yama、niyama的內涵,正身、正心、正念。找到此生的dharma,全心全意地去實現它。
4.關於瑜珈體位法:
透過普尚吉這四冊的學習,讓我透過表象去探索本源,打破固有認知。認識姿勢、體位法、瑜珈體位法……背後更深層的涵義(再讀《行為之歌》)
5、關於理論與實務:
每次課後半程的練習部分,總是有意向不到的覺受,太多次刷新體驗,奈何緣淺,稍縱即逝。不貪心,感受即可。
接下來的學習,感受每一個當下。
普尚吉 2020 全球工作坊 1-4 節課學習小結:
學生黃麗俊
八冊書學習了四冊、受普尚吉《瑜伽教育》後,泛出來的體會是:在現實生活裡,學習八冊書的時候,是我生命出現迄今為止最大波折的時候,這也便成了我學習意願最強的時候因著要解除焦慮。焦慮伴隨我,我是藉著這個危機學會面對它甚或提升自己的生命維度,還是被它拖著向下沉讓生命落入沉降的境地、世俗的糟糕的境地。梁洪老師的課堂珠玉在前,阿詞的課堂對我來說有私人訂做的味道,在這裡我的理解和收穫更直接和明顯,幫助更大。
然後,帶著在瑜珈體會的個體感受來應證瑜珈對生命研究的理論,回到生活中消解我的焦慮。焦慮消解後頭腦趨向穩定時,產生的解決想法和想法會給我一個篤定的的回應:這樣做,我覺得是對的。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頭腦穩定時思考,把大波折拆解,有的部分能被拆解為小的具體的事,當清晰的這個程度時,相應的方法已半隱半現。焦慮煩躁時回到瑜伽,消解焦慮-穩定頭腦,重複往返。
瑜珈教育,這段時間我的體會與收穫:
1 瑜珈是可以消解焦慮情緒的,路徑清晰、邏輯分明。
a. 搭建一個身體結構,為著「放鬆某個身體部位的緊張和疲勞」(有焦慮情緒時身體是緊張的,每個人的具體部位不同,需要搭建私人訂製的身體結構)。
b. 持續的“呼氣腹部內陷”,這個動作後等待發生:依此反應到腰骶、後背、胸部、肩頸、喉嚨、面部、頭部,這些區域的肌肉和骨骼在回應、在鬆動、在變軟。
c. 還是等待發生:身體鬆動和變軟後,氣血和能量順利流過卡點,滋養這些區域,這些區域進一步深入一些的鬆軟。
d. 伴隨著身體緊張部位的鬆軟,頭腦覺察到這些發生,覺察時已同時把關注點從焦慮的事情上轉移了,身體放鬆的舒適感同時也是頭腦覺察到的,頭腦感覺到“身體的舒適感”時是因為頭腦也放鬆了。
e. 頭腦放鬆的同時,焦慮感也在消解。
f. 小結:身體、呼吸、頭腦和它們的聯結,聯合化的身體+聯合化的頭腦+聯合化的呼吸,是我消解焦慮情緒的路徑。
2 意識有把座椅時,頭腦穩定;我也這樣理解:頭腦穩定時,意識是有把座椅的,所以頭腦能穩定。
找到每個人自己的這把座椅,讓意識有椅子可坐,頭腦便能穩定。
瑜伽是控制意識的波動。怎樣控制?找到那把座椅,讓意識安坐其上。
待解:能成為這把坐椅的,可能是什麼?天命嗎?

本平台已獲原作者授權在海外設立網站,歡迎與原作者確認!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