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今年是第四年了;所以,大家都进入了“大四”,那意味着,该“实习”了,该“毕业”了,该“上岗”了!为此,“普尚吉语”的学习平台,即有赞的知识店铺——“相约瑜伽”,将推出“阿词专栏”,这相当于大家有了一个“课代表”。之所以可以开始分享,是源于“课代表”过往几年的学习积累,它将明显带有“课代表”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我们本就是多样性的物种,瑜伽更是一门多棱镜的学科,因此需要多样性的导读、解读。“课代表”制度,源于这样一个过程:自己首先要坚持学习,要有不断的积累和真实的身心感悟。正是因为受益于学习,才能施惠于有需要的人;然后,自然具备了“分享”的资格。
西安“阿词工作室”的吴会词,将是导读课“课后课”的首个“课代表”,她是众多深爱“普尚吉语”的粉丝之一,她说自己英语不好,无法去听普尚吉的原版课程,只好跟着洪姐的“导读课”学了几年,每节导读课,她都要反复学习好几遍;长期的积累,让她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逐渐听懂几个词、几个概念,直到不再因为蒙和晕而想逃避或放弃。普尚吉在课上说:如果你觉得听我讲课,会晕头转向,那说明你还不是瑜伽的学生(请注意,他没说你不是他的学生)。
阿词的榜样作用在于她不急不躁的踏实、耐心,这话说说容易,但背后历经了什么样的艰辛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采访”她。她还提到,自己体式的提高,是在不再刻意追求身体结构、邀请呼吸的加盟后,才自然发生;体式的提高,已不再是她瑜伽的目的,而是学习的结果!
阿词的学习,逐渐吸引了自己的粉丝,他们开始跟随她这个“导读课”的导读者,去化解自己的学习难题或困境;这,恰恰是我们想看到的,也是我们当初设计“练习课”+“导读课”这套学习模式的初衷——
1,先跟着录音练习一遍(录音已全部免费发放给了“普尚吉语”的合作机构,老师和学生或会员,要一起练习,也要能引领练习,前提是老师要先学习、学好录音的内容),这是“练习课”的意义。
2,老师和学生,带着练习课的问题,一起进入“导读课”。
3,带着部分被解惑的概念,再重回“练习课”。如此反复,定能逐渐搞懂一些以前犯晕的概念或说法。
这些程序,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受到世俗引力的干扰,但那是对我们的考验!唯有意志坚定者,不动摇地紧随这套学习模式,才会将自己带入“普尚吉语”绝妙的天地。否则,将永远停留在美好的向往中、计划中,但结果只有一个:依然如同听天书。
虽然,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很爱普尚吉、很爱普尚吉的瑜伽教育,但事实证明,不是人人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这份热爱;如何成为普尚吉所说的“合格”的瑜伽学生,其本身,也是学习。
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会英语,就急于进入他的原文课堂了,这虽然可以理解,但最终的结果是,一、两年过去了,发现自己还是“晕”。这并不奇怪,否则母语是英语的人,不全都成了天然的导读者吗?但事实是:他们也晕。这里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也就是没有系统、正规地接受过教育——瑜伽“语”或“普尚吉语”,需要我们从学前班开始,逐步升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每个阶段都要毕业。这个过程会自然淘汰急功近利的假学生,也会自然产生个别的学霸和课代表。我们在尘世间,不也是从小学开始受教育吗?难道能从小学直升大学吗(除了天才)?“吉语”里,的确富含瑜伽的丰厚营养,但能否消化/吸收,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修行之道,要取决于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吸收能力;态度和能力,都需要慢慢培养的。
课代表的诞生,自然形成了导读课“课后课”;“课代表”在此貌似得到了一份殊荣、被赋予了一份权利和资格,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职责、使命。然而,我们也无需有任何压力,只要一切始于学习,就会保持轻松和纯粹;只有纯粹,才会结出果实,与他人分享那份芬芳。
一棵树,即使再高再壮,也无法成就出森林的良好生态。 “普尚吉语”这个平台,非常乐意推广出更多的 “阿词们”,让更多的瑜伽学生知道普尚吉语、了解普尚吉语、学习普尚吉语、学好瑜伽(Yog)。
有一句西方的谚语:爱,如果不知如何爱,等于没爱。
在此借题发挥一下:学,如果不知如何学,等于没学。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