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课代表”的心得笔记(三)—佳佳篇

“我”,可能不是瑜伽的好学生,但“我的”,他们是瑜伽的好学生

“我在学瑜伽”,“我在教瑜伽”,这是我们常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从现实的角度看,它是真实的,无可置疑。

于笔者而言,那更是心底长达10年的一个信念和笃定,它鞭策着自己不断精进、追寻瑜伽,那曾是心底的一道光。

但今天,受到普尚吉瑜伽教育后的那个自己,正在淡化甚至忘却那个曾经坚如磐石、视为生命的记忆,在那个瑜伽的世界……

文_闫佳


做做做,蠢蠢蠢

每年都去外地参加3次、共计15天的艾扬格TTC培训学习,每年至少参加两个国际老师工作坊;每周至少保持5次规律习练,每天都要练习倒立,每周都有一天进行修复序列,生理期习练生理期瑜伽;需要去教课,还要好好教初级课程,一年开展三季入门课程班;写瑜伽文章,每周更新瑜伽公号……以上是一个艾扬格瑜伽习练者持续10年的日常。

在很多人眼中,这可能是一名瑜伽老师应有的样子,爱学习、勤练习,甚至会营销。

尽管那时的我对“会营销”三个字很反感,但却依然按照这样的定义在呈现自己,通过我所谓的努力,收获到了金钱、名利、粉丝、学生等等,当上了一名名副其实的“quack”(假老师)。

记得很多次去参加国际老师的工作坊,每次都是以兴奋、满志开始,以惆怅、失落结束,本以为自己平日的努力能得100分,但实际上,看到课堂上这个人、那个人似乎都完成的比自己轻松且标准时,便开始怀疑自己:

为什么我的体式没有别人做得好?

为什么我的教学没有别人做得好?

光鲜努力的外表和内心的矛盾不安形成鲜明对比,那时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把一切归咎于“我,还不够努力”,即普尚吉所说的“做”——

我,做得不够多;

我,做得不够好。

于是,那个想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我总想寻找“下一个”好老师,参加“下一个”工作坊,认真地学着“做”,学着“教”,把这样的方式当作“救命稻草”。实际上,看到昔日的同窗上台演示,一面嫉妒之心升起,一面更加苛责自己的身体:他们,能当老师的体式模特,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那一刻,自己的幼稚与不成熟昭然若揭,当自己的丑陋被自己揭穿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声的内伤。

普尚吉说过,热情努力伴随的另一面就是愚昧和蠢笨。那时的我,本质上没有因为习练瑜伽变好,甚至感受到里面那种越发畸形的“偏移”,但我却不知还能再找哪位老师、前方的路在哪里。


从“做做做”到“学习瑜伽”的初体验

所谓成也是“做”,败也是“做”,更多疯狂yogaaaa(假瑜伽)的时候,是回到自己家里。那是一段漫长的孤独时光,但没想到的是,竟把我带到了瑜伽的另一个门口。

由于在工作坊做不到那些指令,为了“做到”,我便在家苦练,一个三角式做不好,就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做它一个,3次、5次……不计次数的重复,常常2个小时的练习会拉成3小时、甚至4小时。有时没辙的时候,也会用蛮力、意志力拼一回,至今都还记得那种来自髋关节的放射性疼痛,让我后怕。

每到痛苦边缘一次,便觉醒一次。 一点点的觉知在我的里面渐渐开始萌发,那个过去只会“努力”的我不得不学会“服软”:

“你,不可以再硬来。”

没想到这个“松动”悄悄发生的时候,所谓的“做”也在慢慢“变脸”:

我再用力一点点会发生什么?再松一点点又会发生什么?

我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我那样做,又会发生什么?

我不做,会发生什么?……

有意无意之间,这样的尝试、观察、实验、对比在“做”之中进来,接着,各式各样的“数据信息”开始向我呈现,它们分明在诉说这样或那样的发生,我一边尝试去理解、一边又来不及理解,我想知道为什么这样,而那样,又是为什么?逐渐地,相较声称做完20、30个瑜伽体式序列,探究“为什么”成为我和自己心照不宣的秘密。

靠近我的那些学生,他们也给了我继续实验的机会。那些教条式的指令并不能在他们身上顺利“通过”,他们要么完成得很困难,要么很轻松,那时的我知道,这两种都不应该,于是,会把私下习练中的经历分享给他们,并鼓励他们去关注“为什么”。

为了解答我的那些“为什么”,我还开始求助于市面上能找到的专业书籍,包括瑜伽的,非瑜伽的,那个阶段印象最深的一套书是《整形外科运动治疗》,听书名就知道它是一本康复医生看的书籍。这些书起初看起来挺有用的,我几乎可以把书中那些我不知道的知识马上实践在我身上,所以我不停地买回各种“有用”的书,但好景不长,非专业生的我很快就被淹没在书中生僻的公式、专业术语以及看不到的治疗案例中,一种无望、无助的感受开始迅速蔓延,似乎在说,这,也不对。

那个阶段的我,开始自己尝试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从“做”试图到“自我学习”,但由于视角、范畴还是yogaaaa(假瑜伽),世俗的引力紧紧抓着我,真正的瑜伽学习还远远没有开始。 


真正学习瑜伽前的准备

2020年得知梁洪老师将要导读普尚吉的传承班课堂,与她素未谋面的我,竟格外期待。事实上,她的每一次导读、每一句言语,都让我的里面既翻江倒海、又格外庄严,就是这种“很不平静又很平静”的奇怪感受,让我渐渐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对普尚吉的瑜伽教育如此渴望,一场内在等待已久、极待爆发的关于“我”的瑜伽“革命”打响。

这是第5个年头没有外出学习,就在线上学习所有的、可能的普尚吉课堂教育;365天的练习都是自己和自己,没有任何人再看我的体式,不再关心做得如何;不强迫自己写作,观察自己的写作动机;工作室回到了小地方,课程3、4节,开课即为普尚吉的教育做准备;朋友圈没有习练照、没有招生广告,甚至消失在朋友圈……

这个“我”越发消失在外面的世界,别人说,这样的“我”太躺平了,但,那个开始接受普尚吉瑜伽教育的自己,却异常平静,因为这一切的发生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晰——

过去那些年的“我”,不断在寻找所谓好的老师,找了一个还要找下一个,这些年以及以后不(希望)再这样,只跟随普尚吉的瑜伽教育学习,这是为什么?

因为那时的“我”,深信不疑的是:

我想解决我的问题,我想精进我的教学;

我要解决我的问题,我要精进我的教学;

我应该解决我的问题,我应该精进我的教学;

问题就在“我想”“我要”“我应该”! 

那个以“我”为主体的东西,就是会吸引着“我”不断向外追寻,追寻那些看似很需要的东西,比如更好的老师、更多的学生,更好的姿势、更优的评价,这背后统统都指向世俗的各种好处。

曾经的“我”,就是普尚吉无数次提到的“quack”(假老师)!
“他”,声称想当好老师,但,其实连一名好学生都不算!
“他”,消费瑜伽,甚至把瑜伽当商品!
“他”,为自己的无明、贪婪导致的暴力行为、以及面临的恶果开始感到恐惧!
那个“我”想改正!想净化!想“becoming”!

当这样的“自我教育”浮出心底时,那个“我”意识到,“他”真的开始接受普尚吉的瑜伽教育了!

你可能会问,
今天这个“我”,难道就不需要所谓的世俗好处了吗?

只要是世俗之人,不需要是假的。世俗引力一直都在,只是一定有一刻开始,一股更强的、更具吸引力的“引力”会超越世俗之引力。


从“我学习瑜伽”到“并非我在学习瑜伽”

那个深陷普尚吉瑜伽教育的“我”,这一次没有任何理由的坚信:那个奉为信念的“瑜伽”(Yog),来了!

那是“艾扬格的瑜伽”,是普尚吉教授的经典的传统的瑜伽,那是大量关于:

瑜伽是什么?为什么瑜伽?如何瑜伽?……

何为人?何为好人?如何改造一个人?……

他的目的性、他的意义性等等。

这些内容深深吸引着他,教育着“他”,一头扎下,不愿离开。

一股自发向内、不再向外的超级力量开始形成,且愈发强劲,那股力量正在超越“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知道的…….

那股力量就是瑜伽(Yog)之引力、“瑜伽性的”(Yognic)引力!

于是,一个逐渐淡入的思想正在替代“我在学瑜伽”这个惯常的表达:

“并 非    我    在    学    瑜    伽”!

从外看,的确看到那个肉体的“我”、那个叫“闫佳”的“我”,在书桌旁、垫子上学瑜伽。但向内看,里面那个“我”,“他”在说:

不,不全是。

这个“我”是谁?我是闫佳,我是女人,我是妻子,我是妈妈,我是一个艾扬格瑜伽习练者,我当过记者,我教瑜伽,我英语差劲,我身体做过手术…….

这样的一个“我”和马路上任何一个人,我们没有本质的不一样,我们或多或少有类似的身份标识,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看,无法得知真正的“我”是谁,但,受到普尚吉瑜伽教育的那个“我”却可以开始通过“我”去认识理解“我”是谁:

那个“我”每周5天、每天6小时学习、研究、实践普尚吉的课堂教育,无人知道,却无关紧要;那个“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出现在孩子、家人需要的任何场合,承担并履行来自家庭的世俗责任和事务;那个“我”,只要有人学习Yog,就会出现在那片职责的阵地。这一切,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顺理成章,甚至困难重重,但那个“我”,始终把降临的每一种状况都当作“瑜伽”的战场。

那个“我”,在世俗世界留下的声音和印记越来越“小”;那个“我”,不再主动去做,不再做+1,做+1+1……反而在“做减法”;那个“我”,终于有一天无法再声称:“是我,在学瑜伽”!“我,是学瑜伽的行为主体”!

事实上,随着时空的行进,那个“我”正在被告知的是:

“他”,也是被选择的对象!

“他”,被放在了“学瑜伽”的位置上!

所以,“他”,才没有出现在其他任何一个时空!


从“并非我学习瑜伽”到“他们学习瑜伽”

真正的教育就是会在你的里面自发地深入、再深入。普尚吉瑜伽教育中的一个个概念,在生命体这个场域里一次次“革命”,被告知真相的那个“我”,犹如《薄伽梵歌》中被奎师那点拨教育的阿周那,一次次震撼、一次次臣服。

如果之前说,并非“我”在学瑜伽,“我”也是被选择的,那么现在需要更正的是,被普尚吉教育的不仅仅是“我”,而是“他们”!“他们”是:我的身体、我的呼吸、我的头脑、我的感官、我的言语、我的意识、我的良知……

死嗑“普尚吉语”的那个“我”,沉浸在“普尚吉学”的那个“我”,与普尚吉教育对话的那个“我”,并非是“我”,而是“他们”:

从听不懂一句普尚吉的英文到听懂10%、20%、30%、50%……从翻译成中文不理解,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重要信息,那不是英语差劲的“我”翻译出来的,而是擅长“语法学”的“他们”、能读瑜伽语言的“他们”解读的;

从巴拉瓦伽扭转20度、30度到80度、90度……那不是做过几次腹腔手术、身体困难的“我”做出的,而是我的身体、头脑、呼吸……身体系统、头脑系统、呼吸系统……是他们整合在一起、联结在一起的瑜伽动态行为(dynamics)的结果;

从只关注做得如何、从不关注呼吸,到浸泡在呼吸中,被呼吸浸润,一切处在呼吸觉知中,那不是深陷世俗引力中的“我”达成的,那是挣脱世俗引力的“无我之我”导向的结果。

是“他们”找到了那个奉为信念的瑜伽,那里面有大量关于:瑜伽是什么?为什么瑜伽?如何瑜伽?……何为人?何为好人?如何改造一个人?……他们的目的性、他们的意义性等等,这些内容深深吸引着“他们”,教育着“他们”,一头扎下,不愿离开。

不仅“我”在做,“他们”也在做,不仅“我”在使用、应用、调节,“他们”也在使用、应用、调节;不仅是“我”与“他们”在相互作用,“他们”之间也在相互作用;

不是“我”知道、“我”感受、“我”感觉、“我”实验、“我”观察、“我”理解、“我”领悟,“他们”也在知道、感受、感觉、实验、观察、理解、领悟……

是“他们”,最终实现了那个净化之“我”,而非“我”的功劳!

还是那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时间、空间,普尚吉的一句课堂教育“魔法”般的在我的里面“跳”出来:瑜伽需要的是学习、研究的这种“物质”,而经过瑜伽教育后的“我”不过是这种“物质”的载体、工具而已,这种物质就是Chitta……

当普尚吉的这句课堂教育在我的内在发生共振时,不是“我”流泪了,是“他们”“流泪”了!

一种从未有过的“纯净”(śaucha)在我的里面升腾弥漫,那一刻,“他”开始理解什么是瑜伽特有的“净化”,那种“纯净”化身为真、善、美,无处不在……


“瑜伽学”的开始,即“我”之学的开始、生命学的开始

这,正印证了普尚吉的教育:

真正学瑜伽的那个“我”,不是世俗里平时所说的那个“我”,而是挣脱“身鞘”的引力与束缚的那个“我”。浸泡在呼吸中的“我”,被呼吸滋润、浸润的“我”,才会具备超越世俗引力的身心灵状态,那是全然“无我”的境界,也是被圣化的神性之“我”。

过去常说“我学瑜伽”、“我教瑜伽”,“我这”,“我那”,一切都是“我我我”,生活中如此,瑜伽中亦是如此。我们厌恶那些一切“自我主义”的人,但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别人厌恶的那一个。

“我”是谁?“我”如何来?又将到哪去?这个我们都熟悉的终极哲学问题,瑜伽,也仅有瑜伽,给了我们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以及终极目的地。瑜伽学,就是“我”之学,就是生命学,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我”不单单是“我”,还有“我的”、“我里面的一切”……“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此变得不再一样。

“我”的每一句言语、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暗藏着“他们”——“我”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是为了“他们”,他们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是为了“我”,“他们”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是为了彼此,这些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当明白在瑜伽中“他们”也在做时,你就无法再认同一切都是“我”、通过“我”、为了“我”达成的;当理解“他们”与“我”、“他们”与“他们”之间那种公正的、无私的互助联结,你就无法再宣称那是“我”个人主导,因为你知晓那是一个团队。那个“我”,必将在真正的瑜伽中受到“洗礼”,得到“净化”,所有经由“他”的一切,都开始去思考他(们)的目的性、意义性。

于是,那个Dharmaḥ(天赋职责/正法),终有一天,会与“他”汇合!

这是“我”之学的奥义,这是“生命学”、“生命体学”的奥义,这些最终决定了“我”如何来?又将到哪去?

自己通过自己教育自己,绝不是一句空话。这个“我”,“他”会becoming(变),他可以没有中心、没有认证,他可以没有可观的金钱回报、没有利润,他可以没有升迁、他也不用退休,但,却有一样“珍宝”始终与“他”同在:

那就是“学习”!

这,是瑜伽教育的结果!

这,是“普尚吉们”教育的结果!

这,也是“自我教育”的结果!

在真正的瑜伽中,这三者同时实现了!

若非如此,很难想象那个“他”,将陷入怎样的摸爬滚打?怎样的柴米油盐?

那个“他”,还在不在?

此刻,那个叫闫佳的人,“他”此生的意义、目的何在?这个答案,已经无法、也无需用出声的言语表达出来,因为,“他”的里面,“他们”早已相互坦诚、达成一致:瑜伽吧,一切该来的自然会来。

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向普尚吉所说的Bhakti(奉爱/奉献)之我、Shakti(力量/神力)之我和Yukti(技巧/智慧)之我三者合一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去与那个神性的Dharmaḥ(天赋职责/正法)汇合,并坚信那必将通向瑜伽的最高峰,那是一种“瑜伽士”的境界——纯净、安详、高尚、圣洁、平静、中和、平衡、纯粹、非两极化……

普尚吉说,那是极少数的发生,

但,他没有说出声的话是,

并非不可能靠近,并非我们不去努力!

感恩真正的瑜伽!

感恩Guru!

感恩所有的指引者!

Namaska!

作者:佳佳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權在海外建站, 歡迎與原作者確認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en_U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