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是教中国美术史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从我小学开始,他就引导我学画画,并教我一些美术史常识,比如现存最早的风景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最著名的一部画论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他会指着满书架的美术史书籍说,这些以后都是你的。
压力好大!
可惜我缺少绘画天赋。从小学画到高中,只会临摹,照猫画虎,不会写生,不懂明暗,至于笔墨韵味完全莫名其妙。对中国古代绘画根本不感兴趣,而且讨厌历史,整天背年代、人名、成就,乏味之极。美术+历史,在我这儿就等于不懂+乏味,甚至对政治课的兴趣都超过美术史,最后糊里糊涂地考上了哲学系。其实,直到大学毕业,我都不清楚哲学是什么,虽然该背的定义都滚瓜烂熟。
不论对哲学还是美术史,开窍都是在工作中慢慢发生的。
大约2007年,我已经40出头了。在湖南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无意中瞥见墙上一幅两米高一米宽原大的《谿山行旅图》,虽然是复制品,可足够大,一下被画中山石树木、山腰处隐约的华丽楼宇,以及赶着毛驴的旅人等细节吸引,又被大画面的气势震撼,猛然感到什么叫在一幅画前走不动了。
这幅画我早就见过,父亲当作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山水画让我背诵过朝代、作者、画名——北宋、范宽、《谿山行旅图》,但一直对我没有任何触动。
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以前在书上看这幅画,只有身份证那么大点儿,印刷质量又差,黑呼呼一片,即没细节又没气势,完全没有视觉触动。

这就是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原大206.3×103.3cm,别说课本的插图,就是在手机上看,都看不出细节和气势。原作在台湾,很难看到,至少要在电脑上放大看,才有感觉

北宋郭熙《早春图》,158.3×108.1cm,也是美术史上一件名气大得要死的山水画,现在缩这么小,有感觉吗?喜欢吗?
原来看画最好看原大、原作!
这次体验之后,我逐渐对中国美术史感兴趣了,期间4个关键的转变节点如下:
1、曾经以为,中国古代的画都是乌央乌央黑呼呼一片,不像西画,有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细节。接触多了才知道,宋代以前的画,多是画在绢上,年代久远会变黄变褐。元、明以后的作品,画在纸上的多了,纸变色没有绢严重,即使绢画,也很少变成深褐色,更容易感受作品原貌。所以,对于初学者,若先从明清绘画开始看,逆着历史时间线,逐步接触唐、宋等早期作品,更容易萌生和保持兴趣。

明代孙枝的《踏雪访友图》,画在纸上,基本没变色,是不是清爽可爱很多?

明代陶泓的《仿高克恭云山图》,即使是画在绢上,离现在也就500年左右,变色不严重

山水画的风格多种多样,元代王振鹏的《大明宫图》(局部),把精细的亭台楼阁藏在山水中

华丽的青绿山水,最著名的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是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很漂亮

明代陈洪绶的《山水册页》,风格明显不同于上面,很有装饰感。这里简单罗列几幅,是让各位知道山水画有多种风格,不同趣味
2、古画最高尚的题材是山水画,山水为主,人物很小,寥寥数笔,还弯腰佝背,一点不帅,这也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国画的重要原因。
小朋友喜欢看美女帅哥,打打斗斗情节激烈清晰的画面,对成年人赞不绝口的山水花鸟实在不明所以,古人怎么不画些喊打喊杀妖魔鬼怪的热闹场面呢?我小时候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海贼王动漫,只有连环画,爱不释手的就是《大闹天宫》和《三国演义》。
现在知道,其实古人也画古灵精怪的故事,比如《搜山图》、《三官出巡》等,小时候的我要看见一定也会爱死。但在美术史的鄙视链上,山水画是最高雅的,妖怪画是低俗的。在美术史中,大讲属于成人中一小撮士大夫文人的雅兴,大众热闹低俗的作品一带而过,更不会考虑小朋友的情趣。以培养高雅情操的名义,无视小朋友心态,强行把他们按进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中,他们的反馈只能是反感麻木了。
当小朋友没有直接感受到政治压迫,满脑子都是浪漫生活幻想的时候,是无法理解士大夫被意识形态挤压到窒息的“山水幻想”的。
所以,给初学者奢谈山水情怀之前,先要引导他们理解文人对社会绝望后的幻想。
可是,能这么做吗?还是用歌颂祖国壮美山川的情怀对标古人的溪山隐居图?

当代画家刘继卣画的《大闹天宫》系列之一,我小时候喜欢看的是这种画,打杀激烈,情节清晰

其实古代也有小朋友爱看的鬼怪作品,只是美术史课本里不讲。这是明代陆治的《搜山图》(局部)

传说南宋马麟画的《三官出巡图》,天官、地官、水官出发旅游,场面豪华热闹

明代文徵明的《高士隐居图》,这种格调才是古代山水画的主流,高士(高人)、隐居,平淡、清静、无为。不逐步引导,从热闹到平静,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会欣赏?

来张近景,南宋的《槐荫消夏图》,古代高人造型,不但身体躺平,还一身白肉,身心俱平。你爸要整天这样,不知你会不会由衷钦佩。这样的趣味,只看图,不讲背后的哲学观念,学生能欣赏吗?
3、中国画最讲究的笔墨韵味是我长期抵触它的又一原因。
诸如“遒劲有力”、“老辣古拙”之类的形容词,不但我没感觉,估计很多“行内人”也懵懂不清,所以才会出现大吼大叫耍王八拳般的江湖写意,似乎笔墨的力量只要通过狂戳乱甩就能达到极致。
90后的人连硬笔字都很少写,基本靠电脑打字,如何体会长期毛笔书写经历后才能感觉到的笔墨韵味?
我也不会写毛笔字,对笔墨的粗浅感受是通过对比看画得到的,把一流作品和二、三流作品对比看,都画梅花,都画松树竹子,都是寥寥数笔,在对比中慢慢领略到用笔的不同。
一般美术史只讲述、展现名家名作,满眼都是好,满耳都是夸,没有对比,如何分辨良莠?最后学了个有眼无珠。
可是,拿谁的作品当反面教材?当代劣质作品满坑满谷,随手拈来。但你拈个试试?搞不好被拱上法庭,告你个名誉损害。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亲自动手画,并大量对比观摩,即使画不出成果,也能分出高低。

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局部,经典作品

现代人临摹王冕的《墨梅图》,造型几乎没有差别,但不知大家能否看出笔墨功力的不同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街头的平民百姓

北宋的《听琴图》局部,据说这位是宋徽宗皇帝。细节很重要:你看皇帝的衣服,面料服帖垂坠,灰、黑、米白和纯白的色彩搭配极沉稳高贵;再看上面平民的穿着,松垮肥大,布料粗糙。笔墨造型虽然简单,还是很有表现力的。
4、还有一个“小问题”:前面不是说中国古画总是一股老旧发霉的样子没有色彩感,导致我不喜欢吗?看画看多了以后,发现国画要色彩浓艳又雅致还真不容易。画工笔重彩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
重彩就是在白底上用浓重颜色,华丽感是足够了,却难以摆脱浓浓的俗气。常见的应对方法,一是变成工笔淡彩,所有颜色都变淡,色调自然容易统一,不会艳俗;二是画面做旧,用底色统一色调。但这两个方法都偏离重彩路线了。
色彩感好的人极少,靠天赋。
明白这一点,我对画面变旧的作品,没有了以前的反感,反而越来越喜欢,别有一番典雅。

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坐像》

现代人临摹的《水月观音坐像》,造型稍有变化,色彩更艳丽。但我更喜欢上面的,你呢?

近现代工笔重彩画家于非闇的《荷塘蜻蜓翠鸟图》

现代画家江宏伟的荷花,故意把画面做旧,以避免工笔重彩容易艳俗的问题

现代画家苏百钧的这幅荷花,属工笔淡彩,而且也用了做旧画面的方法
根据我的这些从不欣赏到欣赏的迷途经历,这学期将要开始的中国美术史课,我准备颠倒正统从原始时代讲到近现代的思路,先看好理解的明清作品,慢慢追根溯源,倒回隋唐;准备尽量多的作品展示,好坏对比着看,古今穿插着看;结合哲学对比古今观念不同和相同之处;从易到难,从增加学生的视觉积累入手,减少一些纯文字的死记硬背,看能不能提高一点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兴趣。
试试吧。

陈衔说
把哲学、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玩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