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衔 | 2019广美灯光秀

今年广美毕业展开幕式终于不像以往那么低调,终于跟上美院开幕式的时尚了。

本届展览投资最大的作品,估计就是23日晚投在A栋正面的“灯光秀”(据说行内有些人讨厌别人称其为“灯光秀”、“多媒体秀”,应该称为“新媒体作品”,或Audiovisual——直译过来就是“音画”,或者叫“视听作品”)。不知有没有惊艳到大家,但没有惊艳到我。

为什么?

我要开始吐槽了。

我怎么这么招人讨厌呢!人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作品,不说些好话,总要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指手划脚,就跟自己多能耐似的。唉,我又不是领导,不需要说四平八稳鼓励鞭策的话,有感而发,有屁就放。

2015年景观专业有位叫黄炜的同学毕业了,去美国读了两年研,回来自学转行做这类作品。我跟着他,接触到一些牛人作品,眼光变得挑剔一些。

我对这台灯光秀的感觉是:色彩暗淡,音乐节奏平淡,画面杂乱,节奏变化单调,立体感弱……(腾讯规定一条推文只能配三条视频,太少了,只能把这珍贵的机会让给牛人作品,灯光秀我就只配两张静态图吧)


我问黄炜的看法,他说:Audiovisual是非常非常难做的,我自己有时做得不好,也不知道怎么摔死的。

(嗯,行内人知道其中的艰难困苦,说话比较平稳)

黄炜评论:这件作品首先音乐不行,不是很适合做audiovisual的音乐,动作感太弱了,情节编排、小碎动作的切换都不太好做。然后大的编排方面,想法太弱了,没有一个最大的吸引人的“奇怪点”,所以就被特效牵着鼻子走。感觉个别镜头还挺酷,但大的感觉像是淘宝买了一堆五块钱素材堆砌起来。

(什么叫“奇怪点”?不太好解释,各位看下面三件牛人作品感受一下)

黄炜说:我们做过一段时间的人知道,虽然我们做的效果对外行来说就是“酷”,比较感官,好像没有什么需要人去拼命去理解挖掘的概念,但说来也奇怪,仅仅奔着“酷炫”效果去做基本就是完蛋。

还是得有想法,考虑如何给人奇怪的感觉(比如莫名的空间感、让人想起某种能量场等等),不然做出来真像淘宝特效。

可能是我还比较菜。大家以为音乐实时驱动画面就很牛逼了,但这不算是高级做法。视觉跟音乐配合还是很微妙的。

下面这个是牛人做的,音乐和空间就结合得很好,气场很大。

Ouchhh的作品,单纯的白光,让人感觉画面元素很丰富,节奏强烈

黄炜说道:跟空间的关系做好了,张力和气场就出得来,就不像是空间上面贴了张二维的贴图而已。

我说:对啊,这个很棒!为什么它可以让建筑完全消失?让画面完全盖掉建筑?为什么整个场景可以变得全黑?

黄炜说:这个具体我也很难说。

空间感结合得好的话,我们有个形容,就是皮和肉能挂到骨头上去,挂得很稳,否则就像浮在空间上面的贴图,挂不住,一扯就要掉的感觉。

广美这个就搞了好多元素,什么中国古代的纹样啊、绘画啊,没用的,跟空间没关系,放什么图上去都可以,就是挂不住。

我问:是啊,为什么挂不住呢?是单纯的画面设计没有和放映空间巧妙结合?还是设备质量不够好,亮度不够?又或者周围环境太亮?

黄炜解释:拍得太随意也是一个原因。跟空间结合是个很大又很具体的问题,做得不好的原因,基本就是没有使劲去想,比如怎么营造空间错觉,如何让人怀疑所处的视听空间等问题。比如下面这个作品,粒子是在三维空间里运动,但只是个错觉,观众是在二维的平面上去观看的。它做得好像粒子跟人之间隔着一层透明玻璃,粒子被玻璃压在后面,这样你感觉自己好像在一个水族馆里一样。这种三维跟二维空间的矛盾共存,现代主义时代就开始有人玩了。

Ouchhh的作品,奇怪点很明确,三维错觉也很强烈

我说:真的很棒。对比一下就能感到美院这个作品的弱了。有没有更多投在实体建筑上的作品?

黄炜回:下面这个是在一个建筑的穹顶做的。

AntiV的Omicron,只有黑白两色,外加一点点红色点缀 

我说:这个和建筑的结合真的是丝丝入扣。美院A栋的建筑结构是否太复杂,柱子又是深灰色的,导致效果不好控制?

黄炜说:美院这个空间确实不好处理,但还不算最复杂的吧,我觉得。

我八卦道:美院这个在中国目前行内属什么水平?

黄炜说:算是国内特效公司的常见水平?《北京八分钟》做得也挺烂的,还是国内大公司做的。

黄炜补充道:用各种异质性的元素来做的东西容易脏,脏是比干净更难做好的,不知道怎么脏就往干净纯粹里整,错不了。做脏要有很高天赋,这帮人都做不来。

我问:什么叫干净纯粹?就是色彩和造型元素更单纯?

黄炜回答:是的。颜色你弄不好,弄黑白的总行。不弄黑白,非要五颜六色,效果就很难控制了。


陈衔说
把哲学、艺术和生活放在一起玩


本平台受原作者授权在海外建站, 欢迎与原作者确认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en_USEN